短书

注册

国外留学的迷信推荐信的背后,是中国孩子缺乏能力的体现

2020-09-27 16:24:06 - 短书

"Pay to play"这是在美国大学招生圈里通用的一个词,意思是:花钱就能买到的机会(付费即参与).换句话说,当一个学生纯花钱去参加一个高大上的活动,甚至确实得到了某个藤校教授的真实推荐信,很大程度上是完全无用的.很多美国教育组织接触到很多亚洲的学生,尤其是中国的学生,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

“Pay to play”,这是在美国大学招生圈里通用的一个词,意思是:花钱就能买到的机会(付费即参与)。

换句话说,当一个学生纯花钱去参加一个高大上的活动,甚至确实得到了某个藤校教授的真实推荐信,很大程度上是完全无用的。

因为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,这就是“Pay to play”,并不能证明一个学生真实的能力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事实上,只要是家长、学生能在市面上打听到的教授推荐信、论文发表等“秘密渠道”,招生官比你更清楚其中的门道。

“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我们中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拿到证书、奖牌、推荐信,就等于可以为申请加分。其实,大学招生官的第一反应:学生是如何拿到推荐信的?为什么他能拿到(而别人没有拿到)?”Pioneer Academics先锋学术的创始人Matthew Jaskol说,在他看来,这是每一位美国大学招生官的职责所在,找出每份申请材料中的“上下文”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关于大名鼎鼎的Pioneer Academics,相信关注国际教育的家长和同学们都听说过吧。它是全球唯一具备颁发美国大学学分资格的在线研究项目,为全球优秀的青少年提供更为创新和更具挑战的在线学术研究机会。

也正是因为Pioneer Academics在全球大学的权威性以及认可度(当然还有超强录取结果的背书,比如今年哈佛一共在中国大陆录取的7位学生中,有3位都是在Pioneer 历练出来的),它也成为了留学党口中“比顶尖夏校更有价值”的学术活动。       

那么,如果大学并非要看一次论文发表,一封推荐信,大学到底要看什么?以及为什么Pioneer Academics的学生能够得到顶尖美国大学的认可呢?

眼前这位谦逊、亲和的行业大咖却打破常规,说:“高中生做学术研究,不是为了教授推荐信,不是为了申请大学,而是帮助他们重拾好奇心和求知欲,找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故事的开始,要从“不爱提问的中国学生”说起。

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擅长考试,不会提问?

在创立Pioneer Academics之前,Matthew曾经为一家教育组织做课程设计顾问,进行过针对高中生的中西方融汇课程设计,因此接触到了不少亚洲,尤其是中国的学生。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。

“在大多数情况下,当学生们举手发言的时候,他们并非试图提问,而是回答老师的问题。”Matthew说。即使有一两个学生提问,往往也并非是学生真正经过思考后关心和好奇的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很普遍,即使在美国,尤其是高中阶段,大多数课堂依旧是围绕着“回答问题”展开。只不过,这个现象在中国学生中更普遍一些。

为什么,在孩子们最黄金的年龄段,他们的种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被埋没了?于是,Matthew和很多中学老师,大学教授、招生官聊天,在沟通的过程中,他越来越发现不仅是中国、美国,甚至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校,高中阶段的孩子面临升学的压力,而升学几乎都是围绕着标准化考试转的。

比如我们熟悉的美国大学申请材料中,需要GPA、SAT、AP等等,统统都离不开考试。

考试的本质是什么?其实就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,而且,在标准化考试里,这些问题都是有已知标准答案的。逐渐,高中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普遍性竞争的赛场,你考了4门AP,我就要考6门……

“这(回答问题)不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,学生们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在消失。”Matthew说。

我们说,今天的世界面临种种问题,疫情、国际关系、贫困、全球变暖……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如果我们的孩子依旧是“擅长考试,不会提问”的话,他们真的可以自如应对吗?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吗?

从考试的魔咒中“抽离”出来,帮助学生找回“提问”的能力,是Matthew创立Pioneer Academics的初衷。

研究成果≠推荐信

没错,大牛校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,但是如果做研究被沦为一种取得推荐信的工具,那么,这封推荐信的价值也是无效的。

Matthew语重心长地讲道,研究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”提问”,而且是高层级的“提问”。

现在中小学生做兴趣项目(Project)都很普及,做项目是鼓励学生实现一个自制的目标。这个过程学生更容易自主的吸收新知识,提出自己的观点。

然而,做项目是一个松散的过程,无论主导老师是中学老师还是藤校教授,判断是“项目”还是“研究”的关键在于是否出于严格的研究规范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不同于一般的项目,做研究一般涉及到7-11个步骤,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规范。之所以称研究始于最高层级的“提问”就是这个原因。

这个提问不同于考试的问答题、不同于写作文,也不同于做兴趣项目,学术提问是基于对领域的掌握、对已产生的文献推敲之上,提出未经回答的问题。当然有了问题之后,举证、收集数据、分析数据等等每一步都有规范。

正是这些规范确保了研究的原创性和准确度。Matthew微笑地强调,“成就Pioneer的不是藤校教授,不是Pioneer校友璀璨的大学名单,而是Pioneer研究规范体系的公信力。”

讲到这里,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为了取得推荐信的研究是无效的,正是因为缺乏规范的担保。

笔者观察到Pioneer夏季特意为了帮助全球学生度过疫情暑假,推出了开放式独立研习项目( Open Summer Independent Study)。

学生完全免费和斯坦福、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学习一个暑假,但Pioneer坚持其是“学习”而不能称为“研究”,也不能得到Pioneer的认证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Pioneer不能保证其学术规范。这一点,笔者和Matthew得到了证实。

不要为了升学而做科研活动

在Pioneer Academics的官网上,有这么一句话——真正对知识的热情和奉献精神,远比大学录取更重要,令笔者印象深刻。

我们知道,参加Pioneer的学生大学录取结果都非常优秀。2020年,哈佛在中国大陆一共录取了7位学生,其中有3位都参加了Pioneer的科研项目。

包括笔者身边,就认识不少已经入读斯坦福、耶鲁、康奈尔等录取的Pioneer学员,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爬藤级学术平台了。

项目认可度高,升学走向好,申请的学生自然越来越多。根据Matthew介绍,2020年光是面试就进行了3000多场次。但他还是一再强调:

  •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科研;

  • 不要为了升学而参加Pioneer。

回到前面的讨论,如何帮学生找回“提问”的能力?如何让学生去追求自己真正关心和好奇的事情呢?Matthew认为科研项目(Research)是一种很好的途径,但并非唯一途径。

“一提到科研,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实验室、教授,发表论文。但其实,这并不是科研最大的价值所在,科研的意义其实在于你去提出一个问题,而且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,然后你在一个严谨的学术规范下,去探究你所提出的问题。”Matthew说,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需要你去掌握新的知识,遵循科学方法,更是需要学生爆发出自己巨大的创造力。

与此同时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科研。比如有些学生通过创业、辩论、写作等去提出和解决问题,这都是很好的方式。

这也是为什么Pioneer需要近乎严苛的筛选流程,包括提交学校成绩单、申请文书、面试等流程,来找到最适合,而且真正对于某个领域研究感兴趣的学生。

“我们去做一个研究,是你真的对于某个问题、研究领域感兴趣,而并非仅仅为了大学申请。”Matthew说。

Matthew分享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学生Omar Ramos的故事。Omar出身于一个庇护移民家庭,来到美国的时候,他已经14、15岁了,当时的他几乎一句英文也不会说。

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,用三四年的时间阅读了上百本书,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学习成绩非常优秀,尤其是在STEM领域。

2017年,Omar参加Pioneer项目,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会理所当然的做STEM方向的研究,结果Omar却表示他想要研究乐理,后来他Pioneer论文研究的是探戈舞的起源,因为这是他感兴趣的东西——音乐。

后来,Omar的文章中不仅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探戈舞音乐的韵律特点,而且还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背景分析——动荡的社会和战争刺激了探戈的发展。

可以看出来,和大多数传统学霸很不一样的是,Omar不是为了给申请增光添彩而做研究,而是真正出于自己的热爱。当然,也正是因为这份主动学习,主动探求未知的能力,Omar Ramos最终被斯坦福大学的录取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20万人都在用的短书直播课堂系统

像Omar这样的学生故事,确实在中国是非常少见。因此,笔者也请教了Matthew,让他谈谈世界不同国家孩子的区别,以及中国学生在其中的优势与劣势。

中国学生兴趣广泛,欧美学生更专注

在很多人看来,中国学生对于科学与数学等特别感兴趣,而且非常擅长。但事实上,从Matthew近年来的观察来看,现在中国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广泛了,比如人类学、媒体研究、社会学等等。

相反,来自中东、欧洲的学生反而更集中在STEM领域,比如工程、计算机科学、数学等。

当然,美国学生的学术兴趣依旧是相对丰富的,音乐、社会公平、政治、医学等等,在这一点上,美国和如今中国学生比较相似(仅从Pioneer学员来看)。

不同的是,美国学生对于特定领域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。比如说,某同学的父母都是医生,而这位同学却对于社会正义有深刻的理解和真实的热爱。

但中国学生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是:“这个领域听上去挺有趣的,那我就申请试一试吧”。

至于他到底有没有深刻的钻研和学术热情呢?似乎比较难看到。

这或许与中美家长的培养方式的不同有关。不可否认,中国学生的成长经历是高度统一化的,可能A同学与B同学之间来自不同的城市、学校,但几乎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。

尤其是北京、上海大城市的孩子,谁不是今天报个班,明天补个课,一路比拼杀出重围的。

这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全面开花,但很难在某一个方面扎得很深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当上完所有补习班,刷完各式卷子之后,中国学生确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相比之下,美国的家长更加“纵容”孩子一些。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冰球,对于国际政治感兴趣,那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。

或许,他们未必能够被哈耶普录取,但很明显,这些孩子未来一定能够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做得非常出彩。

20万人都在用的短书直播课堂系统

自动化私域流量增长解决方案-加一私域

内容转自网络,仅供免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删除,转载请备注原作者及来源。

【关于短书】 短书是专注于为教育和内容工作者提供的SaaS型服务平台, 包含内容付费、在线课堂、教学直播、内容电商、招生营销、客户管理、社群运营、数据分析等八大模块,协助客户打造线上品牌、完成用户沉淀、实现商业价值。